單板滑雪障礙追逐賽提前25分鐘開賽;單板滑雪公開組障礙追逐混合團體賽推遲110分鐘開賽;單板滑雪大跳臺和坡面障礙技巧等項目延期舉行……在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(以下簡稱“十四冬”)的賽場上,多項賽事優化調整開賽時間,背后原因都指向了同一個——天氣影響。
在冬季運動項目比賽中,由于天氣原因致賽程優化調整是常態。尤其是雪上項目,對降雪、能見度、風向、風速、氣溫、雪溫等氣象條件更為敏感。對賽程的精準科學調整,是對運動員競技安全、高水平發揮的守護,也是“百米級、分鐘級”的賽事氣象服務保障的鮮活縮影。
精準“看天”,找準賽事“窗口期”
單板滑雪障礙追逐賽有“雪上跑酷”之稱。2月16日,比賽前一天,內蒙古自治區氣象臺首席預報員、“十四冬”涼城賽區氣象臺一線預報員馬學峰在現場領隊會上提示,天氣過暖、有融雪風險,將對比賽造成影響。
根據預報,競賽委員會將10時開始的比賽提前到9時35分開始。氣象數據顯示,比賽時段的氣溫預報與實況變化一致?!邦A報太準了?!闭系K追逐項目競賽長王楠說。
內蒙古自治區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峰(中)在障礙追逐賽比賽現場向裁判長提供氣象保障服務。李鵬 攝影
在21日的單板滑雪公開組障礙追逐混合團體決賽中,天氣難題則從氣溫變成降雪與大風。
賽區前幾日出現了持續降雪,按照計劃,在決賽開賽前,工作人員必須要清理雪道的積雪。21日清晨,雪雖已停止,但根據最新預報,當日風速可能達14米/秒,不僅可能對比賽產生影響,也超過了纜車運行要求。纜車上不去,雪道就沒辦法清理,又會影響比賽進程……比賽是否需要推遲,推遲到幾點?今天還能不能比賽?現場氣氛有些緊張。
“別急,我們等你們的預報結論!”競賽長王楠的語氣充滿信任。
馬學峰不負所托,和同事宋彥妮仔細核對預報團隊傳來的逐小時風速預報,最終得出風力逐步減弱的預報結論。8時30分,纜車恢復運行。
10時30分,競賽委員會召開仲裁委員會,根據風力預報結論,王楠決定馬上進行公開訓練,最終開賽時間由原定的10時推遲到11時50分。
對風力“窗口期”的捕捉,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賽中則體現得更為淋漓盡致。
“21日上午整體風速較大,但空中技巧賽道海拔相對較低,山腰處風速正午前后可能減弱,會出現短暫‘窗口期’?!?0日晚,“十四冬”扎蘭屯賽區空中技巧賽事服務氣象專家、內蒙古自治區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江靖在與競賽委員會對接時說。
受冷空氣影響,扎蘭屯賽區氣溫驟降,風力加大,運動員面對著天氣考驗。依據氣象預報,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競賽委員會和仲裁委員會制定了兩套調整預案。同時,扎蘭屯賽區氣象臺迅速響應,在“冬運會賽場氣象實況”微信小程序中新增空中技巧實況數據專項服務模塊,優化分鐘級刷新界面,幫助競賽委員會精準把握風力減弱“窗口期”。
經綜合研判,競賽委員會和仲裁委員會實施了整體順延90分鐘的預案。21日中午,自由式滑雪公開組女子空中技巧比賽開賽。數據顯示,12時空中技巧賽場中間點風速為3米/秒,小時極大風速為7.5米每秒。而原先開賽時間9時至10時的小時極大風速高達11米每秒。精準預報,再一次為順利比賽捕捉到寶貴的天氣“窗口”。
用足科技“利器”,激活“人”的智慧
保證賽程及時科學調整,是“十四冬”氣象預報團隊的不懈追求,這背后少不了科技力量的加持。
在涼城賽區,氣象部門設置7個監測點位,其中最高點位在海拔2079.9米處。氣象保障人員每天都要到現場開展巡查、維護工作,確保設備穩定運行,并對賽場辦公室和賽區氣象臺的網絡安全進行維護巡檢。
在扎蘭屯賽區,氣象部門在每條雪道的起點、終點和關鍵點都設置了氣象監測設備,加上扎蘭屯新布設的X波段雷達、激光測風雷達等,結合氣象衛星的監測,可同時實現地基、空基、天基全時空立體化監測。
曾經服務過成都大運會的“氣象方艙”——1套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系統,集成了微波輻射計、毫米波云雷達、激光測風雷達等多種設備,可以直接對準天頂和賽道掃描,幫助預報員觀察到精細至秒級的風速變化。
以精密監測為基礎,內蒙古氣象部門持續提升預報技術水平,自主研發5項氣象預報技術成果,包括內蒙古睿圖1公里數值預報系統、賽場次百米級(60米)精細數值模擬、賽事高影響天氣集合預報、基于深度學習的賽道站點預報技術(MIFS)、賽場雪務精細化客觀預報等。同時,引進北京市氣象臺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方法集成預報技術(MMIC)、中央氣象臺基于深度學習的站點集成預報方法(STNF)等兩項北京冬奧會預報技術。
“十四冬”氣象預報制作服務系統 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供圖
這些技術讓賽事氣象預報達到“百米級、分鐘級”精細化要求,在“十四冬”的舞臺上展現我國氣象科技的“硬實力”。
每個山區都有自己的“小脾氣”,而要摸準其中規律,僅有科技“利器”還遠遠不夠。
來自河北省張家口市氣象局的北京冬奧會氣象保障專家郭宏表示,因為風的變化具有突變性,受地形的影響也非常大,在同樣的風力背景下,不同賽道的風向風速都會有差異。此時,預報員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專業判斷,起到關鍵作用。
扎蘭屯賽區16名氣象預報服務團隊成員中有5人曾服務保障過北京冬奧會。當時他們花了4年時間摸索山風的特點,如今結合“十四冬”賽區地形以及氣候特點,能夠快速搭建出預報思路的“立體模型”。
2月19日15時,“十四冬”扎蘭屯賽區氣象預報服務團隊在研判天氣。邢建民 攝影
“十四冬”各賽區氣候和北京冬奧會張家口等賽區的氣候不盡相同,風場環流復雜,風力變化往往讓人捉摸不定。然而,準備時間不到一年、實戰駐訓時間僅有一個多月,新賽道缺乏歷史觀測資料,需要重新布設氣象站,研究天氣規律,預報團隊幾乎從零開始。
從2023年12月集訓開始,每日5時起床制作、7時發出第一份預報產品后,一部分隊員沿著賽道上山,一步一步從山腳到山頂,感受風的不同,觀察云的變化,分析每一條賽道的地理特征、每一個氣象點位的氣象要素變化特點。
當夜幕降臨、雪場寂靜下來,氣象臺燈火通明,工作人員仍在熱烈地咨詢、討論、復盤。有的人到23時都不走,只為在更短時間內積累盡可能多的山地氣象預報經驗。
?。ㄗ髡撸和醯濌?徐玉強 高菲 李一凡 吳彤?責任編輯:欒菲)